哥伦比亚大学里的中国科学家创业军团攻克真正商业级应用全柔性
最近,全球材料科学领域知名科学家、哥伦比亚大学陈曦教授领衔的曲点智能科技对外透露,其团队在柔性锂电池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不仅做到了真正意义上的全柔性可弯曲,并且已经初步具备规模生产能力及商业级应用能力,将对未来的消费级柔性电子产品市场产生颠覆性影响——例如,柔性电池应用于手表带、VR设备头套、头戴式耳机等取代传统结构件,无疑将极大拓宽使用场景。目前,多个产业上下游企业和消费电子厂商已经注意到了曲点智能科技的研发成果,正在积极接洽中。柔性电池这一新形态的储能或将改变目前我们熟知的大部分电子产品形态,尤其是手机、手表等可穿戴电子设备,让生活更智能。
柔性电池,顾名思义,就是可以任意折叠扭曲的电池。对于柔性电池的研发由来已久。一方面,随着柔性电子屏的快速发展,当电子产品的屏幕开始能够折叠、弯曲时,传统的锂电池便成为了产品设计的瓶颈。2019年,华为与三星都发布了旗下第一款可折叠屏手机,但是,目前的折叠屏手机仍然采用的是普通的刚性电池,避开了使用柔性电池的难题。因此,开发具有高能量密度的柔性锂离子电池,将对推动可穿戴柔性电子器件的发展产生重要意义。另一方面,因为在可穿戴设备领域的广阔应用前景,柔性电池是行业公认的未来趋势,市场规模巨大。根据Markets and Markets发布的关于2020年全球柔性电池市场预测研究报告显示,到2020年,全球柔性电池市场预计将达6.17亿美元,2015到2020年期间,柔性电池将以53.68%的复合年增长率增长。全球主要的消费电子大厂,如LG化学,松下,三星等都在积极布局柔性电池领域。但相当部分都还在实验室阶段,无法商业化量产和真正替代刚性电池产品。
过去柔性电池的主要实现方式,一种是把电池做得很薄以便弯曲,但是其电池容量过小很难有广泛商业价值;另外一种是采用固态电池等新材料,但是其成本高,制备工艺复杂,电化学稳定性尚在探索中,离量产尚有一定距离。陈曦教授团队的柔性电池成果的显著优势就在于突破了容量、成本和工艺以及安全的制约,既做到了锂电池的真正全柔性反复弯曲,又保证了其长时间的续航能力,同时对于商业应用而言,其完全使用商业化材料,因此成本低、安全性高、放大性好,适用多种场景。陈曦教授表示,曲点的柔性电池解决方案,跟目前市场主流产品相比,能量密度高,最小弯曲半径仅为5mm,弯曲疲劳次数达数万次,性能极其优异。这些性能可以充分释放终端产品设计师的想象力,定义柔性电子设备和可穿戴电子设备的未来。
曲点智能科技创立于2019年哥伦比亚⼤学⼯学院,创始团队阵容堪称极度硬核——陈曦教授,曲点智能科技创始人,现为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是国际公认的材料和力学界新一代领军人物之一。他曾获由美国总统George W. Bush在白宫颁发的美国青年科学家总统奖(PECASE),这个奖是美国政府官方授予青年学者的最高奖励。
整个团队内还有多位哥大教授、博士;有人获得过2019MIT全球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殊荣……如此硬核的团队保证了技术上的严谨性和领先性。
崔屹,斯坦福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教授、储能领域著名专家评论道:柔性储能是一项很有应用前景的新型储能技术,12v废电瓶回收价格表是未来能源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科学家陈曦和他的团队经过研究,解决了超高次数弯曲、力电解耦等难点,实现了高性能的柔性电池,具有多次重复弯曲、动态稳定充放电等特点。
全科学家阵容不代表不会管理,不懂商业,相反,实验室成果的商业化应用才是科研成果落地的最大价值,才是科学技术改变世界的通路。因此,可落地,可规模量产是这群科学家们追逐的目标。首先,专利权明晰。曲点智能科技拥有哥大完整的对这项技术的专利授权;其次,在产业化开发方面,曲点已经建设了自己的产业化开发基地、拥有自主研发的柔性测试设备等硬件;在市场进展上,团队可以应B端要求给出柔性电池解决方案,并和一些企业开展了战略合作;也已经自主开发了多款柔性设备,与领域内合作者精准推向C端市场。
互联网领域一直不缺过度包装的新概念,但最近几年,那些只谈商业模式创新的PPT创业团队纷纷退出舞台,让位给硬核科技,尤其是基础学课领域研究延展出的硬核科技。无论是人工智能、生物医学,还是清洁能源、量子计算纷纷抢占产业界的皇冠,成为一切技术和商业模式的底层。姚期智院士、彭军博士与楼天城教主以及他们的PonyAI小马智行;汤晓鸥教授与徐立博士和他们的商汤科技;陈天石博士与陈云霁博士和他们的寒武纪科技等等,再到陈曦教授和他的曲点柔性电池,中国科学家创业军团从未如此星光闪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