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锂电行业十大关键词(上篇)
回顾2018年,锂电行业头部效应明显,强者恒强,相关设备厂从中受益,获得发展良机;而随着政策的逐步退出以及转向,市场资金选择有所偏好不盲从,外资企业也在政策转向之际进军中国市场……为此,OFweek锂电网复盘了2018年的十大关键词,本篇盘点前五个。
在这些背景下,电池企业承受不住资金压力,倒闭潮涌现;与电池企业倒闭潮相应的,是高企的原材料价格的下跌以及动力电池的报废潮。 2018年,行业在追求更高能量密度额度高镍三元,但在过程中,安全性应该放在第一位。
2018年,锂电的行业集中度越来越高,头部电池企业如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前十企业的总装机量相比去年的80%增长约6%。2018年,宁德时代上市,并与众多国内外车企合作,形成强强联合的盟友关系;比亚迪扩产74GWh,电池除了满足自家使用外,还欲拆分上市,对外供货。宁德时代已在欧洲建厂,而比亚迪也在欧洲考察建厂的可能性。
从宁德时代营收与利润趋势图来看,整体来看宁德时代2018年的收入和利润都比2017年要高。
此外,在电池产业链上的原材料企业,也正呈现出这种“强者恒强”的局势。正极材料、负极材料、隔膜、电解液等关键材料前十企业,占据超7成的市场份额。
当下这种高度集中,强者恒强的局势,是政策推动以及市场竞争后的结果。后面新进入者要想打破这种局势,只会越来越难。
2018年,受电池厂商的影响,与头部企业签订了高额大单的企业,从中掌握发展机遇,实现业绩快速上涨。
从收入趋势和利润趋势表来看,先导智能业绩逐年攀升,在去年和今年业绩增长明显。从先导智能三季度报告可知,三季度营收12.56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95.24%;扣非后净利润2.15亿元,同比增长118.86%,营收和利润均获得超过翻倍的增长。
而受其他的电池企业份额被压缩等方面的影响,合作的设备厂无法拿不到回款,出现业绩缩水,从而使得设备厂也出现了“两极分化”的局面。
此外,随着软包电池、固态电池的出现发展,对设备也提出了更为严苛的要求:性能要求更稳定且多样;设备成本更有竞争力;设备交付的周期更短。因此,随着门槛提高,有竞争力的企业将能从中获得更大的收益。
近年来中央政府已在动力电池产业发展、行业管理、回收利用、科技创新、财税等方面初步建立了政策支持体系,涵盖从研发、生产、到销售全产业链环节。
动力电池市场在2018年过渡期结束前,市场保持较快的增速,6月份补贴退坡后,增速放缓,但整体增速仍高于2017年,预计全年将有望达到65Gwh。
2018年,经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发布《市场准入负面清单(2018年版)》。这标志我国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负面清单以外的行业、领域、业务等,各类市场主体皆可依法平等进入。这意味着“白名单”开始向外资企业开放。2018年,财政部官网发布消息称,自2019年1月1日起,中国将取消新能源汽车用锂离子电池单体的进口暂定税率,恢复执行最惠国税率。这一新政颁布后,将加速中国动力电池市场大洗牌。业内人士推测,新政下发后,到2020年,动力电池企业将仅剩20-30家,80%以上公司会被淘汰。
在财政补贴退坡,政策转向的背景下,加上2018年投资市场的不景气,资本投资偏谨慎,更多地偏好优质标的。
从数据上看,2018年,动力电池产业链与投融资相关案例超60起,涉及金额超800亿,相比前三年动辄上千亿的投资额度,资本投资偏好变化明显,少了发烧式的狂热,变得更冷静和理性。
从具体案例来看,今年巨额投融资的资金主要集中在兼并购排名靠前的动力电池企业,比如国资以及投资机构联合投资孚能科技,复星战略投资捷威动力等。更有甚者,中利集团在持有比克动力8.29%股权基础上,拟以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的方式收购比克动力剩余股权。
在政策转向的背景下,2018年,外资车企开始扎堆布局中国新能源领域,德系车包括大众、戴姆勒,美系车包括福特、捷豹路虎,日系车包括本田、日产、丰田等车企宣布在国内大手笔投建新能源汽车工厂以及技术研发中心。在尝试到了中国汽车市场的甜头后,在中国这个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上,他们想再瓜分一份蛋糕。
盯着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不止于外资汽车企业,还有日韩动力电池企业。日本松下、三星、LG化学、SKI等日韩电池巨头企业在2018年开始谋篇布局,而且做足了准备。
三星的动力电池在西安新建二期工厂,项目总投资105亿元,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建设5条60Ah锂离子动力电池生产线亿美元的动力电池项目在江宁滨江开发区动工建设。此外,LG化学已与基德曼签署了一份谅解备忘录,协议商定Kidman将在十年内向LG化学供应12000吨/年的氢氧化锂。